1968年,北京人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今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陕西榆林佳县,一待就是整整56年。她有数次离开的机会,但每一次都选择了留下,坚守对当地百姓许下的“为佳县服务五十年”的诺言。如今这一期限又延长为终身。2024年9月29日,路生梅在人民大会堂获颁“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五十年的承诺,一辈子的选择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来到黄土高原上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佳县。同事们对路生梅的第一印象是“小”,长得又瘦又小,年纪也小。路生梅对当地的第一印象,是“苦”。
路生梅所工作的医院就是几排窑洞,医生不足40名。放射科只有一台x光机,只能做呼吸道和胸部透视,化验室只能做血常规和妊娠试验。医院里没有试验青蛙,路生梅和化验室的大夫就跑到田间地头里抓。病人情况复杂,医生数量又少,每个人都得样样精通,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互相学,还得兼做护士进行扎针。为了精进技术,他们用彼此的手臂练习扎针,每个人手上都常常有好几个窟窿眼。
患者们的各种疑难杂症也让路生梅感到压力巨大:空洞型肺结核导致了重度咯血,肺腔一震,血就积了一整盆;三度营养不良的娃娃,皮包骨头,脱水脱得血管都是瘪的;甚至有胎传梅毒、新生儿破伤风……造成这些的原因有医疗资源匮乏,更有健康意识不强。
困难没有吓倒路生梅,1969年她许下诺言:要为佳县服务五十年。这个诺言最终成为她一生的选择。
为了“救回每一个娃娃”
1981年,路生梅进入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多的学习中,她的电话就没停过,都是佳县的来电,大多是哪家的娃娃又头疼脑热了,问她该怎么办。她不觉得麻烦,相反感受到了信任,“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有几位老师问她要不要留在北京,那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北京意味着更好的医疗环境,更多施展医疗知识和技术的机会。但她都拒绝留下,因为佳县还有很多病患在等着她。
重回佳县后,路生梅决心要把儿科建起来。她把毕生所学都投入到儿科的建设中。1984年,佳县人民医院终于有了独立的儿科。路生梅作为科室主任,秉承了北京协和医院的治学标准和人文精神:岗位上绝对不能有空档,病历书写绝不能出现佳县方言,得用专业术语;治疗方案不能千篇一律,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医疗事故分析都要一一落实……“救回每一个娃娃”成了整个科室的第一要务。
医院设施经过几轮换新,他们有蓝光灯了,能进行气管插管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后来为了创二甲医院,已是副院长的路生梅一周只能睡上两晚。如今,窑洞医院早已变成了十几层高的大楼,一砖一瓦,都融进了路生梅的心血。
患者心中的“定心丸”
在佳县的第31年,路生梅退休了。各大医院的坐诊聘请,她一一拒绝。起初她不再出诊,可总有乡亲找上门来,她不肯收诊费,他们就提着牛奶、拿着水果到家里来。她只得又回到医院,让患者们到医院挂号,这样可以心安理得地看病,患者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费用。
佳县人称她为路姐、路姨、路老姨、路奶奶、路大夫。人们都说她是个“花小钱治大病”“不花钱治小病”的好大夫。过去交通不便,山西吕梁、忻州的百姓都是坐着小船、抱着娃娃来请她看。现在,远行的佳县人在西安、上海、广州,还会忍不住给她拨电话。路生梅成了佳县几代人的医生,患者心中的“定心丸”。
2023年,因腰椎骨折,路生梅有3个月只能躺在床上休养。患者来家里了,她就躺着看诊。年年岁岁,她至今仍践行着最初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