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之际,爱国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1915年,梁启超在《痛定罪言》一文中,将顾语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何谓“匹夫”?就是平民百姓。古兵书《六韬》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那么,“天下兴亡”,自然也就成为匹夫之责。
我们认为,所谓天下兴,就是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精神振奋;社会和谐稳定,百业兴盛,文化昌明;国家繁荣富强,领土完整,主权独立。而天下亡,则是人民被奴役,财富被掠夺,疆土被侵占,文化被摧残,华夏文明传承断绝。明了“天下兴亡”的具体内涵,则匹夫之责的内容也就具现无遗:图兴救亡。
匹夫之责,呈现了平民百姓的家国情怀,展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处于外有列强鲸吞、内则军阀割据之局中的梁启超,曾敏锐地发现:“中国将来一线之希望,孰维系之,则至劬瘁至质直之老百姓即其人也。”毛泽东主席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