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苗 苗 通讯员 丁传军
在春意盎然的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校园,有一处特别的风景——“长征诗廊”。它不仅是知识的长廊,更是同学们的精神“补给站”,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焕发出别样生机。
东南至西北走向的百米诗廊,与红军长征路线完美重合。地面上的长征线路图上,江西瑞金、血战湘江、四渡赤水、会宁会师等重要节点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板上,毛泽东诗词以书法作品的形式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每一首诗词都附有创作背景,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与力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高一(2)班王清语正漫步在紫藤花海下,诵读《沁园春·雪》,诗词的壮阔与眼前的美景相得益彰。王清语是诗廊的常客,每当置身于诗廊,她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她最喜欢《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每每遇到困难,便以此自勉,汲取前行的力量。
高一(2)班的军事迷邵杰铭则对地上的长征线路图如数家珍。他常与同学聚在诗廊,讨论四渡赤水的奇谋、巧渡金沙江的智慧。在他眼中,红军的每一场战役都是生动的军事课,让他对“灵活应变、以少胜多”的智慧有了深刻理解。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已在他的心中悄然萌芽。
学校将长征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每年开学季,新生们的第一课便是走“长征路”。沿着红色线路,走过百米诗廊,虽仅需两分钟,却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红军两年跋涉两万五千里的艰辛。初三(1)班顾梓俊即将面临中考,每日晨跑1000米时,他总会望向诗廊。那火红的线路图,仿佛在提醒他:比起红军曾经的艰难险阻,眼前的挑战微不足道。
长征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它在诗廊中流淌,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王清语说诗词与历史赋予她成长力量,“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太平盛世,我们定当倍加珍惜。如今,我们接过了接力棒,就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