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雯
通讯员 姜 玲
图为城中小学的同学们在周恩来少年读书处里聆听讲解。
图为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的同学们在红枫园内参观研学。
图为安宜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在荷仙集团一边参观一边品尝荷藕美食。
“我的家乡,是一片浸润红色血脉的沃土:红枫映初心,铁军精神传;旧址藏星火,赤旗照河山……”3月18日,扬州市宝应县中小学“三乡·大思政”研学实践活动启动,伴随着“小小代言人”——西安丰镇中心小学六(1)班郭君玥的推荐,以“红色家乡、生态水乡、人文荷乡”为主题的全县35个“三乡·大思政”研学实践基地和“一日研学路线”正式发布。全县中小学生纷纷行动起来,走出“小学校”,共赴热情邀约,进红色场馆、到荷藕工厂、深入田间地头,通过迈进“三乡·大思政”的“大课堂”,感受家乡一幅幅生动火热的秀美画卷……
A.打卡“红枫园”,感悟爱国情怀
红色故事永不褪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在宝应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堂堂“用脚步丈量的大思政课”,以沉浸式教育让红色信仰浸润童心。
四月,宝应西安丰镇红枫园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红枫刚吐露新芽,馆内一组新四军隐藏在芦苇荡中开展抗日游击战的雕像把城北初级中学的同学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南有沙家浜,北有西安丰……”聆听讲解,八(9)班杨刘圆了解到,面对敌寇的扫荡,新四军一个班战士就住在一条木船上,没有吃的就吃蒲根、柴根。“我的家乡西安丰镇几乎村村都有红色印记。”作为“小小代言人”,郭君玥指着墙上一幅“架船桥”的历史照片,向哥哥姐姐们娓娓道来,车桥战役前,太仓村老百姓用自家的木船、门板,在绿草荡中铺板架桥,帮助新四军尽快到达车桥,占据有利地形,“有一位老渡公毫不犹豫地把自家准备建房用的碗口粗的五根木料打入河中央,帮助固定船只。”八(9)班郭语萌既为新四军坚持不懈、艰苦抗战的革命精神所折服,又为军民鱼水情而感动。
“为什么碗里有许多豆子?”走近馆内一组反映民主选举的雕塑前,九(6)班赵梦涵陷入了沉思,从讲解员口中得知,车桥战役胜利之后,西安丰成了军事中心和政治指挥中心,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组建抗日民主政权。“当年实行的是‘豆选制’,选民与候选人背靠背,用在碗里丢黄豆的方法投票。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能当选。”赵梦涵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群众积极参与选举的热闹场景,也感受到课本上提到的“基层民主的活力”,“难怪这里曾被誉为‘苏中小延安’,我们是生长在革命老区的少年,更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B.学伟人精神,立报国之志
作为镶嵌在古运河畔的一颗明珠,流淌了2500年的运河为宝应这方土地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瞧,穿过一条古朴而幽静的石板路小巷,城中小学的同学们来到位于老城区水巷口3号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推开厚重的木门,少年周恩来手捧书本的铜雕像与身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周总理为什么小小年纪就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他与宝应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道德与法治老师姜文兰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引导学生一边参观一边分组研讨。“周恩来爷爷还是我们的半个老乡呢!”参观中,四(4)班朱恒蔚了解到家乡宝应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是周恩来外祖父陈沅的宅第,心中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周恩来爷爷小时候多次来宝应,在这里一住就是三个月。”在宝应,周恩来终日与长他16岁的表哥、进步青年知识分子陈式周同窗共读。
“在表哥的书房中,周恩来读到了大量进步刊物和历史书籍,接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四(4)班王文兮想象着少年周恩来站在书桌前注视表哥,认真聆听的场景,不禁感叹:“周恩来爷爷从小就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小小年纪就在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立下志向后,周恩来爷爷更是为之奋斗了终生。”在西院展厅,朱恒蔚认真阅读着墙上周恩来爷爷生平事迹的图文资料介绍,一张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照片,不仅让他近距离了解到周恩来立志报国、鞠躬尽瘁的一生,更坚定了长大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理想:“像周爷爷一样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争当志存高远、爱国奋进的好少年。”
C.感受生态荷乡,挺膺青春担当
时光带走了红色烽火,岁月沉淀下了生态富矿,如今的宝应射阳湖、广洋湖波光粼粼;宝应湖、白马湖静静流淌……同学们从身边熟悉的物产入手,感受革命老区蕴藏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空间。
春天的藕塘看上去波澜不惊,水下却藏着不少的宝贝,一根根雪白的荷藕被捧出水面,工人们忙着将荷藕过磅装车……去家乡本土企业荷仙食品集团研学前,七(9)班华蕊特地跟随家人去了一趟老家射阳湖镇的荷藕生产基地,在老乡们的“科普”下,她了解到家乡丰富的湖荡资源为荷藕生长提供了优质条件。
站在集团大门前,看到一车车新鲜的莲藕被运送过来,华蕊不禁想起《哪吒之魔童闹海》里,全陈塘关村民洗藕、切藕、做藕粉的忙碌场面。然而,当她走进干净整洁的自动化车间里,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台台荷藕加工设备正有序运转,工人们按下按钮,莲藕在自动化设备中经过清洗、去皮、切片等初级加工后,被传送带送进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化食品加工流水线。华蕊一边近距离参观,一边竖起大拇指。随后,她还和同学们品尝了特色藕产品,芥末味的藕片、榴莲口味的藕粉圆子、藕汁奶茶……大家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没想到普普通通的莲藕竟能做出这么多新花样!”
了解到集团一直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研发新产品,七(9)班吉昕芮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荷仙食品集团能从一家小型加工厂成长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除了家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适合莲藕生长外,还需要科技力量的加持,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才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吉昕芮打算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科技知识,争取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自媒体从业者,用自己的创意为家乡藕产品的发展和宣传贡献一份力量。”
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百花齐放的地方文化到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当思政课走进“三乡”的社会“大课堂”,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发现、用心灵感悟,让历史与现实展开对话,让青春与热血相遇,让跃动的风掠过“红色家乡、生态水乡、人文荷乡”,吹拂胸前那抹红色的徽章,化作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