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流,往事如烟。转眼间我离开泰州学院五年多了,学院也迎来了她十岁生日。时光易逝,然而凤凰城、迎春路、东风大道、银杏树,特别是美丽的校园,以及很多师生的音容笑貌还常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而更令人难忘的还是建院初期和筹建过程中的艰难岁月。如今的泰院已成为参天大树,成为国内知名的院校,真的使我感动、自豪和负有成就感。
建立南师大泰州学院是江苏省委政府下达的任务,是为圆泰州人民迫切建立大学之梦。为实现这一目标,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筹建南师大泰州学院领导小组,并于2003年12月18日正式和泰州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我亲自参加了协议的讨论并目睹了协议的签订。次年二月我受南师大党委委派和筹建办主任张明明同志率先跨入了风凰城,并同先期到达泰州师专帮助工作的汪怀宏、沈勇二同志会合,开始了艰苦的筹建工作。筹建期间和建院初期的工作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一是“难”,二是“快”,三是“高”。我们来到泰州距招生仅有半年时间,而面临的情况是除师专可以借给我们数间教学用房之外,其他是一无所获。无管理人员,无教师队伍,无教学设备,无学生宿舍和食堂,也无办公场所,就连申请办学的报告还没有送上,何日能够得到批准就更不得而知了。要在半年内解决这些问题,真的是“难”。可从事这样工作的只有我,张明明,汪怀宏和沈勇等几位同志,后两位还是兼职,怎么办?回答是简单的,只能“干”。等待和后退都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的。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就精心谋划,细致安排,分工协作,很抓落实,用一个“快”字来化解矛盾。张明明同志用最短的时间搜集整理完善了十多万字的论证材料,受教育厅委托,我们四月初将申请材料送到教育部,并报告了我们筹备情况,但当时得到的答复是可以批“筹建”但不能批“建立”,显然这不是我们要的结果。欣然还有希望,那就要千方百计的争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凭着各级领导办学的坚强决心,凭着泰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脉关系也凭着我们耐心和真诚,终于于6月14号正式下达批文。同意建立南师大泰州学院。使学院的建立有了依据。于此同时我们催促并协作地方政府抓紧基本建设。到了三月份,学生宿舍、食堂建设工程还没有开工,距开学仅有几个月时间,用心急如焚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十分恰当的,当时我们一周要跑两次市政府。终于开工了,又因资金不到位,施工单位两次停工抗议,为了化解矛盾,我们也主动到工地协商并送去清凉饮料、毛巾、肥皂等,使之为之感动,终于在开学前完成了工程,又使一个不可能成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汪怀宏同志发挥了重要作用。再一个就是教学设施、教材、图书、教学计划的准备,分管这项工作的沈勇同志精心策划,超常规的工作,也在开学前完成了相关的任务。体现“快”字的事还有很多,诸如:南师大三天期间完成了由二十几人赴泰院管理队伍的组建,泰院在很短时间完成了教师队伍的招聘和培训,……。快捷的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开学的条件,学院终于在九月十五号开学了。实践证明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还有在困难面前,畏难则难为,为之则不难。在筹建和建校初期还有一个字值得一说的,那就是“高”字。首先要讲的是首期赴泰人员素质高,当组织需要时,不讲条件,有的人放弃专业,放弃科研,放弃家庭应尽的义务,只身来到泰院,不怕工作艰苦,没有好的办公条件,没有好的就餐条件,有的人还吃不饱肚子,现在听来像笑话,当时却是真实的事情,然而他们干起工作来仍然劲头十足,毫无怨言。人,的确是要有点精神的!高,还体现在学院的管理上,一开始就强调实行规范化管理,把质量放在首位,把对人民群众对学生负责放在心中,还有在学校的目标定位上高,把学院建成全国一流学校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十年过去了南师大泰州学院已成为参天大树,拥有万人规模,成为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我们为之自豪。现在学院又面临新的转型期,也就是有更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学校转变,我们期待着学院能适应新的转变,调整专业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培养新型的人才,在新的征程上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原学院副院长、顾问 赵 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