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风华泰院,青春怀想

我接到院报李照老师约稿的时候,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靠在大巴车最后一排的座位上打盹。大学四年,做了两年院报4版的编辑,对院报的感情不言而喻,接到约稿,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情,又恰逢泰院建校十周年,喜悦的心情无以附加,我便爽快地答应了约稿。和李老师像故友一样攀谈起来,毫无生疏之感,母校的老师真好,一路回家,两个小时的车程变得那么快,这是我最愉快的回家路。

亲爱的母校,十年的时间就在这样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作为毕业生的我们,无时不在牵挂,您,还好吗?

母校曾给予我们的真的太多了,读书的时候觉得母校很普通,毕业以后,才发现母校是无可替代的。离开母校的日子,有艰辛,有徘徊,有喜悦,也有收获,但却没有一刻可以将母校忘记。

淡雅的灰色教学楼,搭着栈桥的浅湖,篮球场边开满蒲公英的小山坡,高大挺拔的柚子树……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曾在梦境中浮现。华阳初上,明媚的春天的早晨,我们曾走在明艳的石榴树下颂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霜寒露重,绚烂的秋日的午后,我们曾倚在一席金装的银杏树旁读元曲:“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学生时代的每一天,伴随着母校的第一声鸟鸣而起,披着母校漫天的星斗而归,一路欢声笑语是写不尽的青春。

时光荏苒,我们毕业了,我还记得,我印象中的夕阳最后一次洒在3号宿管站的墙壁上,是金色的,真的很美,树叶斑驳的剪影雕镂在墙上,我们背影印在随园路上,影子拉得老长老长。篮球场上依然有跳跃的身影,宿管门口依然有人匆匆赶去食堂,而我,拖着我的行李箱,将离开学校。校门口,一起住了四年的舍友抱着我怎么也不肯松手,眼泪都淌在我肩膀上。看着校门口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看着一群来为我送行的同学们,我除了再见什么话也说不出,只能任凭泪水肆意地流,那时候,我们才明白,我们有多爱这里。母校的形貌已经印入了脑海,母校的精神已经流淌进了血液。

毕业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工作。作为一名师范生,我的选择是考编制。考场上的竞争无疑是十分激烈的。对手们不是研究生就是211,985,名校毕业生身上的那股自信和凌人盛气有时真的让人难以喘息,也曾犹豫,也曾踟蹰,但我不能放弃,我给自己鼓劲。大四的时候,代表学院参加首届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但是由于临场发挥失误,未能圆梦,不禁觉得对不起母校,但同学和老师都给予我极大的包容和鼓励。院长不放心我一个人回家,晚上还打了好几个电话来询问我是否安全到家,我想这是我收获到的比比赛成绩更加珍贵的东西。最后,在苏州市的第一轮教师招聘中,我以总成绩第一名考上了编制。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母校的老师报喜,感谢母校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培养和关心。8月中旬,工作已经定下来的我陪好朋友报名考编,听到邻座两个同来报名的女生在交谈:“听说新区的第一名是南师泰院的,这学校好厉害,他们考上好多。”我亲爱的母校,我们因你而骄傲,希望将来的某一天,你也可以因我们而骄傲。您给予我们的是谦逊的性格和踏实的作风,您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儒雅的气质。

晚上躺在床上,我梦见我又回到了泰院,梦见那是毕业的前一个晚上,我们班十几个人,躺在操场上一起仰望星空,那一刻,我们躺在母校的怀里,那一刻,我们离母校那么近。

母校的老师们,你们还好吗?

大学里遇到了很多良师,或儒雅,满腹诗书;或内敛,风度翩翩;或睿智,意气风发;或娴静,笔墨生香……他们为我打开了一个绮丽旖旎的世界,一个文学的世界。当初教我们元曲选修课的是王星琦老师。初见王老师是在2011年的夏天,王老先生端坐在讲台上,淡绿衬衫,背带裤,手中纸扇轻摇,上课没几分钟就闭上眼睛,为我们念了一首元曲小令。讲到动情处,折扇在讲台上轻轻一敲,扇合,人起,黑板上,一幅草书一挥而就,真是酣畅淋漓。似乎王老师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元曲特有的气质,淡泊,潇洒,纯粹……从此,元曲课无论刮风下雨,再无缺席,与其说爱上了元曲,不如说是爱上了王老师的元曲课。

大四这一年,毕业,论文,考编,找工作,所有的事情都忙到焦头烂额,但是元曲课却一节都没有错过。在教室里坐下来,认真听课,心就静下来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元曲是大俗大雅之物,王老师总是用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构建一个绮丽,典雅的元曲世界。理想与现实,浊富与清贫,沉醉与清醒,聚散与悲欢……每一堂课都是一次人生的启迪。是母校的老师们引领我们走入了这片美景,是他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

十年的时间不长,但母校带给我们的却是厚重的文化积淀,十年的时间不短,母校的老师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学,引领我们共同谱写了一段无悔的青春。“蕴德,论道,励学,力行。”相信每一个泰院学生都会牢记母校的教诲,砥砺奋进。愿我们亲爱的母校,桃李天下,再创辉煌!

(2013届人文传媒学院毕业生 蒋朔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