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梅兰芳: 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

推陈出新,开创京剧新境界

梅兰芳出生梨园世家。他九岁学艺,十一岁登台,刚满二十岁就红遍大江南北。他的成功归功于他对京剧艺术的不懈追求,戏剧家田汉曾经以“工夫何止冶花衫,文武昆徽学习馋”来描述梅兰芳的艺术贡献和追求。

梅兰芳非常重视京剧艺术创作,为此他虚心向深谙中西艺术异同的戏曲理论家齐如山请教。两人合作了二十年,一同创编了二十余种新戏,还共同策划向海外推广京剧艺术。梅兰芳在北京的住所,成为各界好朋友们聚会之所。许多文化人在此做“沙龙式”的艺术交流,探讨艺术革新。

梅兰芳在传统的表演中,注入充沛的情感。他所表演的人物,不再是动作漂亮却没有感情的活道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不拘泥于老曲目,大力创编新曲目,寻求艺术上新的突破。他创演的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引发轰动,随后的几年中,梅兰芳排演《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一系列新戏,表演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风格。后来人们把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流派,称为“梅派”。1921年,梅兰芳被评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而当时他不过27岁。

蓄须明志,拒为日寇粉太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梅兰芳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旗帜鲜明的新戏,借以抗争日寇的侵略暴行。

日军占领上海后,希望梅兰芳出来维持日常演出,以使百姓觉得时事无忧。梅兰芳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须,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他甚至准备好了安眠药,下定了以死抗争的决心,以自己的方式彻底粉碎了日寇妄图利用他掩盖侵略暴行、粉饰太平的阴谋。

在抗战的八年间,梅兰芳不曾演过一次营业戏。直到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才在朋友聚会中剃去髭须,宣布复出。

呕心沥血,心系观众付真情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担任了中国文联和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他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从事艺术研究,还认真培养青年演员,他的学生不但有京剧演员,还有不少地方戏的演员。

同时,他自己仍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在十年的时间里,他奔赴十九个省演出,只为不辜负观众“看看梅兰芳”的愿望。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梅兰芳排演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那年,他已六十五岁高龄,可扮演的穆桂英仍然神采奕奕,为建国十周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1961年夏天,67岁的梅兰芳应邀到新疆演出,不料临行前心脏病发作,住进医院。周总理到医院探视,他还跟总理念叨着未能参加的演出。四天后,梅兰芳去世,永远离开了心爱的京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