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雯 通讯员 王立均
每逢节假日,人流如织的中国漕运博物馆内,总能传来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小讲解员们响亮的解说声。他们热情地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解家乡淮安的漕运历史。
“大家好!欢迎来到淮安,我们现在就位于古城的正中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主管全国漕运的最高机构——总督漕运公署……”在博物馆前方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大门前,三(6)班的红领巾讲解员高辰骏正认真讲解着。虽然正式“上岗”没多久,但介绍起家乡的漕运史却有模有样。作为淮安人,高辰骏对和学校一街之隔的中国漕运博物馆并不陌生,节假日,这里是他和爸妈常去的打卡地。上学期,得知红领巾讲解员要招新成员,他主动报名。为了顺利入选,他接连几天到博物馆里细细观察讲解员阿姨的动作神态和语调,经过一轮轮选拔,他从26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然而,拿到讲解稿后的第一眼就把他难住了,“不仅许多生僻字不认识,讲解词中的许多内容也不理解,根本背不下来。”在妈妈的帮助下,高辰骏查字典标注字音、词义,并通过上网查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着重对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家乡淮安在漕运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了解。下课一有空,就拿着讲解词一边理解一边熟读背诵,渐渐地,他不仅全部都记了下来,讲解时也越来越流畅。
和高辰骏一样,三(4)班化紫涵也下了不少功夫,“第一次讲解时,面对那么多参观者,我一紧张,语速就快了不少,有好几个字发音都没发准,动作也做得不规范!”为了缓解紧张情绪,化紫涵每天放学回家对着镜子背稿子、练站姿和动作。虽然练习枯燥乏味,但每当她细致入微地介绍展馆内一件件实物和遗存,看到游客们投来的赞赏目光时,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作为小讲解员,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家乡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我觉得非常自豪。我要努力学习,做家乡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