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铁流千里”传承英雄志

本报记者 李 彤

通讯员 杨益海

今年暑假,一支名为“铁流千里考察队”的团队在辽宁沈阳引起轰动。28名来自江苏宿迁泗洪淮北中学的师生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6月30日自泗洪出发,步行穿越江苏、山东,然后跨海经大连,于8月15日到达沈阳参观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拜祭英烈,全程历时47天,步行1300多公里。队员们顶日冒雨、翻山越海,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的同时,也接受了红色记忆的精神洗礼。

“铁流”锻造铁的意志

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滚烫的砂石,30多度高温下每天跋涉40多公里,这是对同学们体力和意志的极大考验。

出发第一天,高二(4)班张龄月就中暑了:“眼前发黑,两腿发飘,浑身没有力气。”补水、降温、休息,缓过来后她面临选择:继续或者回家。她选择坚持,“如果这就放弃,以后我还怎么面对更大的困难?”

高二(11)班李子恒途中摔伤了腿,他是拖着伤腿、柱着拐杖到达沈阳的。每天他都落后大部队一大截,几个伙伴搀着、扶着、甚至拖着他向前追。往往大部队到达住地休整、吃完饭后,他们几人才在夜色中赶到住地。

一路上,队员们蹚过泥泞的羊肠路,攀过无人的荒山;席地睡过空旷的体育馆,也躺过只有床板的学生宿舍;皮肤晒得像黑炭,脚板起泡挑破后走出老茧,脸上满是蚊子“亲”过的包……这一路艰辛,换来的是铁的意志!

“尖兵”开路培养担当

每天清晨,会有几名同学提前出发,遥遥领先大部队担任“尖兵”,他们承担着“外联”重任,负责落实当晚考察队的食宿。

高二(17)班张宇腾在校就是个“社牛”,本以为完成任务肯定没问题,可偏偏第一次接洽就不顺利,“当地乡政府的保安以为我是骗子,差点就把我们赶出门。”开局不利让张宇腾很受打击,但想到身后的老师同学们,他耐心地一次次跟保安大叔讲述考察队的来历和目的,终获信任,完成了任务。

还有一次,考察队选定的落脚点在一处风景区,可高二(20)班王明静和几名同学赶到时才发现,风景区早己荒废,只有一户山里人家答应让他们借宿,但晚饭得自己解决。于是,几个“尖兵”变身“炊事员”,起火烧灶,择菜煮饭,终于在大部队到达前备好了饭菜。

这样的“惊喜”一路不断。如果“尖兵”们的任务顺利完成,大家便能吃得饱、睡得好,“满血”上路;如果“出师不利”,师生便只能睡地板,吃泡面,第二天照样一路前行。

红旗引领同学成长

带队老师陈经山介绍,“铁流”这一名称来自泗洪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弘扬“铁军”精神的建议,自成立之日起考察队就自带红色基因,17年来每年徒步活动的主题都与红色传统有关,今年的主题是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在辽宁大连庄河市青堆镇,队员们聆听志愿军老战士刘邦俊讲述抗美援朝战斗故事。在连山关镇摩天岭村,队员们瞻仰悼念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烈士,了解其英勇事迹和当年的“摩天岭大捷”。到达沈阳后,队员们向长眠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王守正、许洪斌等江苏籍抗美援朝烈士献花。

在瓦房店,张宇腾在当“尖兵”时路遇一位胸前佩满勋章的老人,攀谈之下方知这位张明道老人竟也是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队员们立即与老人展开座谈。老人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同学们深感欣慰,他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向同学们敬了一个军礼。

陈经山老师说:“这样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之旅,一定会在同学们心中铬下永恒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