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传承民族根脉,共筑民族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系列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高校传承和传播地方优秀非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义务。目前,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已成为近年高校课程改革的新重点。

以国家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背景为契机,依托学校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以泰州非遗文化为实践载体,开展地方非遗文化展览,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将泰州市多彩纷呈的非遗文化逐一展示在我们的面前。黄桥烧饼、靖江蟹黄汤包等,同学们隔着展板都仿佛闻到了扑鼻的香气。淮剧、茅山号子,图片展示的画面活灵活现,同学们似乎身临其境,感受着国家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泰州盆景技术、传统木船制造技术,无一不显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匠人精神。通览完所有展板,如同游览了整座泰州城,体验了这座历史古都的人文风情,感受了泰州人民的智慧与恒心。

要说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不得不提起泰兴花鼓了。鲜艳的服装配饰加上演员们娴熟的动作,让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迅速占领了我的视线。泰兴花鼓起源于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并以此地命名。据《辞海》释: “花鼓舞”也叫“打花鼓”,属于汉民族文化的舞蹈形式之一。因可以“日以继夜”的表演,所以又名“夜火灯”。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泰兴花鼓也不例外。泰兴花鼓起源于民间,产生于明朝,于清朝发展成熟并流行甚广。中华上下五千年,汉族人民一直坚持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政策与观念。因长期根植于小农经济的形态之中,泰兴花鼓的发展也和“农”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起初,人们通过这种表演来祈望农耕“连年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也因此成为当地民众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通过花鼓舞来寄予希望,抒发情感,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泰兴花鼓深度融合时代特点,以“原汁原味”为基点,以“创新创业”作为发展动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中华民俗传统舞蹈项目。泰兴花鼓欢快活泼、喜庆热烈,舞步动作风趣。整个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韵味,乐曲节奏欢快,演出时期全场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让人看着好不喜爱!

反观当下,泰兴花鼓在地方传承与国家保护的背景下不仅延续至今,而且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向全国人民展示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悠久的生命力。它以独特的演进过程和发展历史体现了苏北文化的历史价值;它以鼓为乐,讲究形式整齐与律动美感,通过优美的舞姿表达当地淳朴的风俗民情和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了集百家之长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它以舞蹈为主,使人们在生产劳动的闲余,能够通过花鼓舞舒展筋骨、放松身心、调节自身情绪,表现出了超越舞蹈范畴的娱乐健身价值。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是地区历史发展的印记,传承了民族精神,在提升民族团结和认同、振兴民族发展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独特、神奇、迷人的文化世界。在将来,高校应当与非遗文化研究者进一步加强协商合作,推动非遗系统性地纳入学校课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精神塑造的重要资源,使中国的新一代青年成为更专业的非遗传播者、传承者和研究者。

02220337 王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