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雯
学期过半,学校进入考试季,考试分数的高低似乎成了一些家庭关系的“晴雨表”。记者近日收到一封五年级学生小南(化名)的来信,考试的失利让她和父母都陷入崩溃。对此,记者帮她和妈妈连线了宿迁市宿豫区玉泉山路小学高级教师段彩芳、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心理研训员王春,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小南:老师好!我以前成绩还可以,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考试一次不如一次,看着爸妈唉声叹气,我也觉得自己很失败。
王春:你好,小南,你先别急着给自己下“失败”的定位。成绩起伏是很正常的现象,你之前成绩不错,说明你有很好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现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是因为最近学习上遇到了瓶颈,你可以说说具体情况,咱们一起想办法。
小南:有好几次考试题目很难,好多同学的成绩都不理想,但不管我考多少分,妈妈总是不满意。
王春:我非常理解你的委屈与困惑。面对有难度的考试,你已经付出了努力,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像妈妈这样片面的评价。当妈妈再次给出不合理评价时,你可以深呼吸,告诉自己不要被这些话语轻易左右。
小南妈妈:她一两次考不好,还能算是失误,可是每次分数都上不去,我越来越焦虑。为了帮她提高成绩,我向别的家长“取经”,报了不少课外辅导班,每天下了班就陪她写作业……
段彩芳:小南妈妈,我非常理解您的焦虑,这是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都会有的正常反应。孩子拿到考试成绩,家长往往冲上来就问:“考了多少分?排名第几?”“人家又考了多少分?”然后讲一堆道理。其实,这样的言语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更让孩子丧失信心,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管分数如何,我们都不要与他人比较,而是要和孩子多沟通交流。
小南妈妈:我也不想给孩子压力,可大家都在努力,看到她写作业时摆弄文具、发呆,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反复问自己,这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
王春:小南妈妈,我们有时要换个视角看问题。小南摆弄文具、发呆,未必是故意磨蹭,可能是学习遇阻而无助。上过多的辅导班或许会令她更加疲惫迷茫,不知从何提升。可以尝试与小南共同制定更合理的学习计划,精准定位知识难点并解决,而非一味加重任务。见她状态不佳时,多些耐心与理解,鼓励她吐露心声。
小南:其实不管课内还是课外,我都认真听了,作业也认真完成了,这次考试,我还一大早起床背公式定理呢。可成绩下来时,看到数学试卷上一道道刺目的红叉,我觉得自己太笨了。当我鼓起勇气告诉妈妈成绩时,妈妈大声责备我,爸爸也在一旁说妈妈是为了我好。我现在很害怕考试,因为每次考试后,只会受到否定和指责。
段彩芳:没有拿到期待的好成绩,孩子本来就很挫败了,这时候暖心的安慰更为重要,首先要鼓励孩子积极面对不足,化解她的负面情绪,然后,帮着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是基础知识学得不好,学习方法不得当,还是基本技能训练不够?和孩子一起找到“病症所在”,再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
王春:其实暂时落后的“笨小孩”最需要父母的拥抱,孩子未来格局、人生选择与面对难题的态度,可能都藏在父母的语言里。我建议小南妈妈调整心态,多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和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