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性格形成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心理学家提出教养方式可以根据“控制和要求”(指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监督和期望)以及“温暖和回应”(指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沟通和参与)这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成四种模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其中,权威型父母既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又坚持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管理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下的亲子关系一般较好,有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那么,如何成为权威型父母呢?
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多花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
二是要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则。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并遵守家庭规则是权威性育儿的核心之一,这些规则应当清晰、具体、合理。在制定规则时,父母可以邀请孩子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三是倾听与沟通。父母要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从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四是要让规则与爱、沟通并行。父母不仅要注重规则和纪律,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
最后,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除了学业成绩外,父母还应关注孩子的品德、情感、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留意孩子的成长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育儿策略。同时,也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调整,不断提升育儿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作者系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