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留守儿童的足球梦

□ 刘青 花红伟

 

下午放学铃声一响,新集镇花园孙湾小学的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争先奔向操场,大家人手一只足球开始练习起来。

在这个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学校,最闪耀的是足球队。这支几乎全部由留守儿童组成的足球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在操场上训练,一路过关斩将,在县第四届、第五届“县长杯”、连云港市“市长杯”、连云港市首届笼式足球比赛中均取得不俗的成绩。

花园孙湾小学是所村小,孩子们多是留守儿童,父母或常年在外打工,或早已离婚,成长过程中缺少陪伴,加上匮乏的课外娱乐生活,大多孩子体弱多病,感觉整个学校都是一片灰蒙蒙的。一切改变从2015年5月开始。学校将校园足球作为学校特色发展,并制定了足球发展规划书,在普及足球运动特色的基础上,征得家长的同意后,组建了以留守儿童为主的足球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足球活动。

花园孙湾小学在仅有180余人的生源条件下,每30人就成立一支12人的校园足球特色活动梯队,校足球队实现了由一支12人组成的团队到6个不同年龄段的校园足球特色活动梯队,共72人的跨越。实现了“人人有足球,处处踢足球”的全员参与氛围。构建了“校长杯”、“家园杯”两大校园足球特色活动平台。学校为比赛专门组建了4个梯队,孩子们训练的时间见缝插针。他们利用周一到周五的课余时间训练。但在周末,孩子们必须回家帮忙干家务活。

足球成了孩子们孤独时的最好陪伴。或者说,它成为了一个纽带,把所有孤独的孩子绑在了一起,给予彼此陪伴。孩子们开朗外向了很多,身体健壮了很多,每个人踢球的时候都很开心,大家平时也变得更积极向上了。这是孙湾小学大部分老师看在眼里的变化。

校长陈玉兰看来,足球给孩子们带来最直接也最好的改变正是这种精神面貌上的转变,“让足球改变他们的命运,每个孩子走向职业球队,这不现实。让踢球来代替父母对留守儿童的陪伴,这也不可能,这些我们都清楚明白。但是比起回到家玩手机、上网,踢足球能让孩子们变得阳光,可以培养他们拼搏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也教家长,可以拿踢足球和孩子‘谈条件’,改掉他们的一些坏习惯。”

“成绩的取得与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快比赛的时候我们会一天集中训练几个小时,大家的脸颊像烧红的炭,头顶仿佛蒸腾着热气,各个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孩子们经过高强度的训练,脚底褪了一层皮的不在少数。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喊累,家长和教练都很心疼,孩子们却咬着牙熬了过来,这是很难得的。”花教练感慨地说。2018年1月,留守儿童足球社团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社团。2017年6月、12月,2018年5月,许浩然、孙敏杰、孙信辉率领留守儿童组成的校园男子足球队,连续取得县第四届“县长杯”小学乙组第一名、连云港市青少年校园笼式足球联赛第四名、县第五届“县长杯”小学甲组第一名。2018年6月,贾静怡、王梦云、周乐乐率领留守儿童组成的校园女子足球队,取得连云港市“市长杯”小学乙组第二名。许浩然、孙敏杰、王梦云、周乐乐、孙梦冉等孩子还入选连云港市07—08级别的市足球代表队,参加了19届江苏省运动会。

荣誉只是这些曾经体弱多病、让父母牵挂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里程碑。如今,无论清晨或黄昏,晴天或雨天,炎热或寒冷。迈步校园里,球场上到处是热情似火、勤奋练习的孩子们的身影。课余饭后孩子们谈论最多的还是足球,他们踢足球、说足球、写足球、画足球,足球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兴则中国兴。“足球运动传递了坚持、努力、奋斗、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积极价值观。”校园足球已经从昔日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眼中耽误学习、有可能导致受伤的“洪水猛兽”,逐渐演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良好手段,彰显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属性、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