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是挑战,也是机遇 实现“碳中和”,中国的庄严承诺

近年来,“碳中和”逐渐成为社会热词。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那么什么是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碳达峰”和“碳中和”

谈到碳中和,往往是和碳达峰一词同时出现的。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而“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为什么要碳中和?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高温热浪、极端强降水等气象灾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导致全球百万人死亡。气候变化还影响到生态系统,如非洲等地的蝗灾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观测显示,我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摄氏度。可以说,留给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要采取更切实的行动。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作出承诺,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

怎样做到碳中和?

看看我们的生活:坐车——普通汽车需要燃料,新能源车需要用电;吃饭——做饭要用煤炭、燃气,或者用电;玩手机——不管插电还是充电宝,都离不开电……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使用的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

可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

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碳中和,挑战与机遇共存

要完成碳达峰并实现碳中和并非易事,我们国家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将用30年时间从碳达峰完成碳中和,走完发达国家需要70年才走完的路。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同时,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有挑战,也有机遇。实现碳中和愿景有经济和技术的合理性。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的新产业新技术,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我国要抓住的机遇。

举手之劳的减碳生活

其实,减碳离我们并不远,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就能为减碳做出贡献:

选择非电动牙刷,可少排放48克的二氧化碳;

用烤面包机代替烤箱,可少排放170克的二氧化碳;

节能灯代替60瓦灯泡,可以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四分之三;

晾晒衣物代替滚桶式干衣机,每天可以少排放2.3公斤的二氧化碳;

下班随手关闭电脑代替待机,可以少排放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

节水型淋浴头代替普通淋浴头,可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到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