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S’像什么?” “像一个彩俑在跳舞!”

本报记者 李 彤 通讯员 惠毅晴

开学第一周,徐州市少华街小学美术老师族艳慧从六(9)班李子玉的美术课作业中精选出十几幅作品,有儿童画、水墨画、素描、剪纸,在教学楼二楼的艺术角为她办起了个人画展,族老师说:“只要有好作品,每个同学都可以办画展。”

同学们都爱上族老师的美术课。课堂上,族老师除了传授书本知识,还用丰富的图片、视频和资料,让美术课变得有滋有味,让学生成为想画就画的“小小艺术家”。李子玉平时最爱到族老师的工作室里看画册,族艳慧有意识地引导她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激发她的艺术灵感,这才有了个人画展上的精彩纷呈。

族老师的美育课不限于课堂之中,在课外,族老师带着学生到户部山古建筑群、云龙湖畔、博物馆、汉画像石馆……她让孩子们描画形态各异的拱门,观察飞檐上的神兽,抚摸石刻流畅的线条,摹画墙面上的壁画,走出小教室,走进大世界,引导学生们探索、体验现实中的美。

徐州是汉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同学们从小受到汉代艺术的熏陶,族艳慧将家乡传统文化特色引入教学,带领学生体会汉代艺术,孩子们的作品中,无论是绘画中的人物、动物形象,还是手工制作的彩俑、扇面、瓦当、剪纸作品,都朴拙凝重、简洁生动,散发着浓浓的“汉风雅韵”。

上课时,族艳慧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S”,问同学们像什么?“像一个彩陶俑在跳舞!”同学们齐声回答。他们在博物馆里都亲眼看过汉代彩陶俑那简约而曼妙的身姿,族老师将彩陶俑简练生动、形体弯曲的艺术特点精炼为一个字母“S”,同学们自然一看就懂。在此基础上,他们创作出形态各异的汉代陶俑风格的人物形象。

在徐州博物馆天工汉玉展厅,族老师带着同学们参观陈列在此的玉龙、玉凤、玉卮、金缕玉衣等汉代风格的玉器,学习汉玉文化。回到课堂,族老师就带领学生尝试制作“玉雕”:“雕刻材料当然不可能是真玉,而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如玉石一样的透明皂。”同学们用刻刀像古代玉石工匠一样把这块“璞玉”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绿色的透明皂有着玉石般的通透感,虽然只是肥皂块,却能让同学们在雕刻过程中掌握玉石的审美意蕴,感悟玉石的文化魅力。族老师告诉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玉代表了一种品格:“君子比德如玉,意思是君子的德操要像玉一样,温和润泽。”

“玉石文化”“汉画像石”“彩陶艺术”“汉代陶俑”……这些根植于徐州汉文化基础的艺术形式给了族艳慧创新美育的无穷灵感,她说:“我们的美育就应该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根性的世界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