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思政触摸历史 石头也会“说话”

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王春林 陈建权

最近,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的校园里掀起了一场“红色浪潮”。课间,同学们传唱着自编的宋公堤童谣,图书角的红色书籍成了“热门款”,劳动课上,大家伙忙着“复刻”新四军斗笠……这场热潮的源头,要从2月24日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与学校联合开展的“红动馆校”主题思政课说起。

“大家好!我‘出生’于1941年,如今住在‘宋公堤’上。”活动中,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化身“文物代言人”,以一块石头的视角开启了红色故事的讲述。七(1)班徐萌和小伙伴们纷纷抬起头,认真聆听“宋公堤”的建造故事。抗战时期,盐城沿海百姓饱受海水倒灌和海啸之苦,新四军到来后,阜宁县抗日民主政权的首任县长宋乃德决定重新修筑海堤。面对资金少、物资缺、人手不足等难题,他们没有放弃。最终,大家齐心协力,建成了海堤,守护了百姓的家园。“没有工程车,没有搅拌机,他们是怎么建起‘长达45公里的海上城墙’呢?”徐萌心中充满疑惑。讲解员叔叔耐心地解答,是新四军战士和民工们用扁担与箩筐,靠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建造起来的,当地百姓为感谢新四军,把这条海堤与宋代范公堤相提并论,称为“宋公堤”。徐萌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为民情怀’是个很大的词,但听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像宋乃德和新四军战士们那样,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就是为民情怀的生动诠释。”

七(1)班陈莹莹印象最深的是《新四军臂章演变史》微党课。“新四军臂章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浓缩的抗战奋斗史。”从1937年设计的背斗笠持枪战士图案,到1939年含“N4A”的臂章,再到1941年皖南事变后加入五角星和“1941”字样的新版臂章,背后是新四军的发展与坚守。“臂章在变,不变的是新四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国家、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精神。”陈莹莹和同学们制作臂章时更加认真了,他们小心翼翼地剪裁、上色。“制作臂章时,我一直在想当年新四军战士戴着它冲锋陷阵的场景。虽然我做的只是个小‘仿制品’,但这让我更加感受到先辈们的伟大。以后遇到困难,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坚定信念,绝不退缩!”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校长孙龙标表示,未来学校将通过研学、寻访等常态化活动,让同学们触摸历史,在盐阜大地上寻找更多“会说话的石头”,收获更多的成长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