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迎接徽州顺流而下、芜埠溯源而上的客商,曾是商铺千间、人头攒动的繁华街市。
它就是青弋江中下游的一颗明珠——西河古镇。明洪武年间得名,有600多年悠久历史,在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年代,这里是水运码头,商业曾一度繁盛。徽州地区的茶叶坚果等山货,竹木器具等用品从山里运到山外,芜湖南京等地的粮油饼干等食品,布匹针线等用品要运进山,西河就成了皖南物品交易的集散地。商贾往来频繁,古镇的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随之兴盛起来。
从西河码头现存的规模,可见当年商业繁荣的程度之高;从西河老街两边鳞次栉比的商铺,可见当年客流量之大;从老街上光滑凹陷的石板,可见当年物流量之巨。每一件老物件,都记录了它曾经的辉煌。从流传下来的万年台、八面佛、斗茶、河灯等故事来看,就知道西河古镇当年是吸引四方达官政客、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这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地方。
如果我是一名丹青高手,用如椽大笔一挥,泼墨成一幅气势雄壮、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图”:青弋江如一条青龙经过西河古镇,优雅灵动。上游一座珩琅山,山上的珩琅塔巍峨矗立;下游连接长江,江口的临江塔默默守候。此外,重点在老街的细微处用工笔细描一下——粉墙黛瓦实木门窗马头墙,车水马龙酒肆饭馆游人逛……好一派盛世繁华图。
当依托公路、铁路为运输线的时代开启的时候,西河便开始被边缘化而逐渐萧条,古镇老街便逐渐被遗弃。曾一度出现店门关闭,一些无人管理的房屋瓦碎梁塌。残垣断壁,破败不堪。此时的老街,犹如迟暮的美人日薄西山时斜倚在门廊旁,看天上云卷云舒河边潮涨潮落庭前花开花谢,是一张发黄的模糊的旧照片。它的繁华,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泛黄、消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地方上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保护文物、开发旅游资源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古镇老街也迎来第二次生命。匠人们依据徽派风格砌墙、立柱、上瓦,修旧如旧,重现昔日的面貌。坑坑洼洼的街道铺上青石板、大卵石……现在老街门面有模有样,地面平坦。文人们查找资料,挖掘历史资源,写成故事等作品,谱成歌曲传唱,编成册子宣传。艺术家们租门面或者购买产权设立画室、展览馆,积墨堂、泽及堂、照虚堂、城市记忆馆纷纷挂牌,在此写生、展览。老铁匠的铺子重新开张了,整天叮叮当当作响;老茶馆的门面拉开了,茶香氤氲充盈在老街久久不散;缝纫店的铺子红火了,一件件华贵的旗袍穿在了窈窕淑女的身上……一条高速公路从老街眼前穿过,送来寻找“乡情、乡音”的人。一批批的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甚至有电影公司在这里取景拍戏。有了游客的老街,就有了生命。正在释放它固有的魅力。
如果我是一名油画家,春天里,我将画架支在码头外,用多彩的颜料堆叠起一幅“春明景和图”:一条潺潺流淌的青弋江上漂浮红色画舫。一群群水暖的“先知”——鸭,在水边游弋、觅食。河岸两旁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圩堤上建满了各个年代的房屋。沿街而建的老房子形同吊脚楼,状如空中楼阁,蔚为壮观,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的映衬下格外雄伟。游人通过码头上层层叠叠的石阶,有上有下,满面春光。一群摄影爱好者,端着长枪短炮到处找景,全神贯注;一帮孩子们在水滨的沙滩上放风筝,呼朋引伴;几个身着华美旗袍的女性,举着油纸伞,在街上款款而行,妖娆妩媚……好一派惜春出游图。
如今的西河老街青春焕发,如一位轻抹脂粉的熟女牵着她的孩子在春天里漫步,她的身旁茶花、杜鹃花、月季花兀自绽放,蜜蜂、蝴蝶一路翩翩起舞。此时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帧具有绚丽色彩的华美照片。
古镇的春天,不会褪色;西河的明天,更加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