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带彝族小朋友看知识的“风景”

本报记者 宁 靖  通讯员 孙亚芹

图为徐奕同学在安化彝族乡的课堂上与孩子们亲密互动。

“在乘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后,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那里植被高大茂密,有着城市里见不到的风景。但由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总感觉那里的乡村有些荒芜冷清。打破这一切的,是当地小朋友热情的笑脸。”对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高三(4)班的徐奕来说,2018年的暑假实在难忘。在4名老师的带领下,她与同校二十几位同学一起,来到云南省玉溪市安化彝族乡支教。

徐奕从高中一入校就加入了学校蒲公英公益社,如今已是资深成员。近三年来,她的社团生活从来就与公益密不可分。2017年夏天,徐奕与新疆同学一对一结对,给远在尼勒克的马玲同学寄去了学习和生活用品。“为新疆朋友挑选的用品,都是我平时觉得好用或便利的东西。我想只要我用心,远方的朋友一定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暖意。”徐奕说,“用心”一直是她参加公益社活动的行动准则。2018年暑假,公益社发起了前往云南支教的活动,徐奕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位于江川县西北部的安化彝族乡,交通十分闭塞,当地居民几乎都以制作烟叶为生。公益社支教团队在当地的落脚点就是一个闲置的烟厂,屋内只铺设了简易的木板床。每晚徐奕在自带的小台灯下完成暑假作业,并认真准备第二天的授课内容。“要上讲台了才发现,我要备的课真不少:英语、语文、手工、音乐……”一想起当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徐奕每次备课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彝族乡的小朋友们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鲜事物,对我们这些‘小老师’也抱有极大的好奇。”因此徐奕下定决心,既要“为人师表”,也要成为这些孩子贴心的“大朋友”。

  “每次上课时,一到六年级的彝族小朋友都聚在一个大教室内。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当地孩子的热情和懂事让徐奕非常难忘,“我由学生变成了老师,自然也要换位思考。要多夸奖、鼓励我的‘学生’,让我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们快乐的回忆!”离开彝族乡时,孩子们给徐“老师”送上精心晒制的干花,徐奕一直把它珍藏着,“每一次打开盒子,就像翻开了那时美丽的‘风景’。”

得知了好友的支教经历后,同班好友陈泱很是感佩:“平时生活中,徐奕就很细心体贴,凡事为他人着想。她用这些优点帮助了更多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我们怎能不向她看齐!”而对徐奕自己而言,支教所带来的不仅是助人的满足、阅历的增多,更是自身的成长。“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劈柴生火!”回想支教生活,徐奕笑着说:“我和一起支教的同学们‘入乡随俗’,劈柴、挑水、做饭,全都‘自给自足’。直到离开时才发现,日子过得太快了,大家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讲到这,徐奕带着小小的骄傲,“这次支教锻炼了我的生活能力,现在我有足够的信心照顾好自己。”

2018江苏省“最美中学生”的荣誉是对徐奕实实在在的肯定,也令她对未来有了更多思考,“当了一次‘小老师’,我才明白这个职业背后的辛苦不易。如果还有这样的支教机会,下一次我会表现得更有专业范儿,在课堂上像一名真正传道授业的教师那样,带远方的学生看更多知识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