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将爱刻在簪上

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丁伟建

每周五下午的社团课,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都热闹得如过节一般!足球、篮球社的社员们在运动场上鼓足了劲训练,爆棚的活力点燃校园里快乐的气氛;诗词社、文学社里,文采飞扬,溢出满满书卷味。精雕细琢的木簪社则显得古韵十足:同学们两两一组,一人按住砂纸,一人拿着木簪的“原身”——木棍,而木棍与砂纸间的摩擦则演奏出这个非遗项目的美妙旋律。

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的工具,仅从质料上分,就有竹、木、玉、铜、金等。每次学习制作木簪,七(11)班的卫祺弘都很佩服古人的耐心,“从打磨到雕刻都不能分神,一不小心就会功亏一篑。”说起这个,之前卫祺弘可是吃过“苦头”的。木簪分大小头,一次在磨小头时,卫祺弘只图快速完成,等她细看木簪时才发现因为磨得太细,木簪失去了匀称的美感,只得重新来过。从那之后,每次参加社团活动,卫祺弘都会打起精神,慢工出细活。不仅如此,她在学习中也变得更加细心了。最近,卫祺弘正抓紧时间提升技艺,希望赶在母亲节前,制出美丽的带栀子花图案的木簪送给妈妈,“妈妈的头发黑亮柔顺,簪上一定很美。”七(11)班的孙洁有着同样的心思,她想在木簪上刻一朵梅花送给妈妈,对她说一声辛苦了。

木簪社里,上完课大家都会自行打扫卫生,最难收拾的便是木屑了,一不留神就会撒得到处都是。孙洁总会一点一点地收拾,一小会儿就累得腰酸背痛。想起之前妈妈做家务的背影,孙洁更加心疼妈妈。现在,孙洁不仅主动承包了自己房间的清洁工作,还成为妈妈的小帮手,共同维护家庭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