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杨 扬
丝线勾勒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一旁的蝴蝶仿佛随时要展翅飞走……最近,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的同学们走进“赵红育刺绣艺术馆”,听非遗传承人讲述让古老技艺发光的秘密。一进门,五(5)班梅诗越的目光就被曾经登上春晚和元宵晚会舞台的“明星团扇”吸引,作品卷幅微小,却构图精美,绣技精湛,“原来这就是精微绣”。
这些精美的扇子,都出自“苏绣、无锡精微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之手。当四(5)班刘霁萱得知完成一把团扇需耗费近一个月时间,她问赵老师:“明明机器几分钟就能绣完,为何要这么辛苦?”赵老师说:“机器绣的是图案,而手工绣的是传承与‘生命’。”
精微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数百年传承,蕴含着先辈的智慧。“你们瞧,精微绣用的丝线比头发丝还要细,有时甚至要将一根丝线分成70到80份,在绣制细小的花瓣、叶脉等纹路时,我们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完成。”赵老师手持一把团扇,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
来到工作台前,赵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穿针引线和制作过程。只见她熟练地分出12种绿色丝线,仔细比对。绣制过程中,赵老师不断地调整着手中绣针的角度和力度,她边绣边和同学们说:“学习就像刺绣,需要专注和坚持。”
52年来,赵红育潜心钻研传统技法,她的作品既有传统刺绣的韵味,又富有现代艺术的气息。“赵老师在绣制作品时,整个人都在‘发光’。”四(2)班陈怡彤很受触动,“她对刺绣的热爱和坚守,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我也想成为像赵老师那样‘闪闪发光’的人。”